王海洋走在上学的路上,这样的编织袋便是贵州山区孩子的书包,一元一个,一用便是好几年
海都网—海峡都市报讯 发黄的编织袋里,装着书本、红领巾、校服和3斤米,细细的带子紧紧勒着王海洋衰弱的膀子,他不得伸出另一只手,从下方托着编织袋的底部。
昨日,大洞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王海洋,就这么走在通往校园的路上,与以往的每个周日相同。
这样的编织袋,是许多贵州山区孩子的书包,1块钱1个,能用好几年,常常是破得不能再补了才肯买新的。当咱们问孩子们想不想要个好点的书包时,他们却答复:“这个书包挺好的”。
连日来,本报“走进贵州 爱心助学”六一特别策划让许多读者动容,咱们纷繁伸出援手,要帮贵州山区的孩子们完成具有一张归于本身个人的床的小小希望。今起,本报再发建议,300元认捐1个装有文具、手电筒等物品的“爱心书包”,一次性完成孩子们的多个希望。
现在,所需铁架床的数目仍在计算中,但所募的爱心款已根本够了,若有剩下,将转为购买“爱心书包”。
星期五是贵州山区许多孩子既期盼又头疼的日子。盼的,是和城里的孩子相同,是周末不必上课;头疼的,是回家要走很长一段山路,最远的要走8个小时,有时乃至入夜后才干到家。关于这一天,12岁的王海洋早就习以为常了,在他眼里,“回家只需翻过一座山,很近”。
王海洋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寒酸的课桌边上,挂着一个发黄发皱的编织袋便是他的书包。“许多孩子都是拿这样的编织袋当书包的,1个1块钱,很经用,坏了也能够补,有的一个袋子能够用好几年。”老潘告知咱们。
书包里凌乱地放着几本书,这次发放助学金后新买的塑料笔盒被小心谨慎地放在课桌的最深处,里边只需3根笔芯和几段粉笔。
这儿的孩子没什么玩具,几块瓦片就能玩得不亦乐乎,偶然偷拿几段粉笔,下课后在地板上乱涂乱画,也能乐在其中。王海洋最喜欢的玩具,是两年多前,爸爸给他买的乒乓球拍。说是球拍,也只剩下两块木板,同伴们拿几块砖头当拦网,就能开心肠玩上良久。
第三节课下课时,班里的学习委员让正午要留在校园吃饭的寄宿生交饭票。寄宿的孩子自己背米到校园,换成饭票,要吃多少就交多少饭票,校园管菜。每到周五,家离校园较远的孩子,乃至午饭也来不及吃就要上路了,尽量赶在天亮前回家。
“我不必太赶,下午3点校园提早放学时,等姐姐一同回家。”王海洋告知咱们,他家住在宰略村,是间隔校园第二近的村子,只需翻过一个山头,慢的线个半小时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