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编织袋到“塑编之都”看萧江塑编塑包40年转型路!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问题

从一条编织袋到“塑编之都”看萧江塑编塑包40年转型路!

2024-02-06 23:53:20 技术问题

  40年砥砺奋进,40年风雨兼程。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平阳涌现了一批勇立潮头的先行者,发生了不少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件,这些人和事,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在平阳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革中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印记,为平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贡献。我们推出“时代印记 平阳故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再现40年来平阳的经济发展史、社会变迁史、人民奋斗史,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

  空中看萧江镇,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城区簇拥着桔坡山,格外醒目。高高耸立在山顶的鼓楼与奔腾的鳌江相对,闻鼓而听涛。“中国塑料编织城”“中国塑料编织第一镇”“中国纺织材料包装名镇”“中国塑编之都”,萧江镇在40年的塑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摘取了四张响当当的国字号产业金名片。这四张金名片,生动地记录着萧江塑包产业创新发展的历程。

  毛传臻老人今年79岁高龄,就是他,从田头走进了车间,成为平阳塑编业的“开山鼻祖”。

  问及当时是怎么想到做塑编的,毛传臻老人回忆道,在当时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思想都很纯单,只觉得农村比较落后,不甘于贫寒,想要脱离农村的生活,于是萌发了出去闯闯天下念头,梦想着能赚些钱。“我记得那是1978年的夏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出差到南通,第一次接触到编织袋。”毛传臻和记者说,当时,他在马路上看到有辆车装载着一些袋子,当时并不知道是编织袋,只知道这袋子与麻袋不同。而过去,装金刚砂都是用麻袋,所以当时他便对这些包装品很好奇,就打听袋子是在哪里生产的。得知是南通塘闸码头边后,他立刻跑到了这个厂,说自己要买袋子,并详细咨询产品的原料和质量等问题。

  “在厂家的生产车间参观时,我得知这种袋子是用1511型织布机生产的,技术上的含金量不高,每条袋价格只有2元左右。”毛传臻说,当时的场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当时,生产酱油的一种原料甘露素就是用麻袋装的,一个麻袋的成本要5-6元,相比之下,编织袋便宜不少。 毛传臻嘴里说想购买,心里想的却是能否自己也生产。他盘算着,如果自己能生产编织袋,那好处就多了:第一,能解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第二,这种生产技术容易学;第三,销路可能会很好。因为麻袋的成本远高于编织袋,细想之下,毛传臻感觉自己生产的想法靠谱。于是,他便花了6元买了3条编织袋带回了平阳。

  回村后,毛传臻组织了10个村民,每人出资100元,购置木料,并请木匠制作了10台手拉木机,又从福州购买了塑料编丝500公斤。设备完工,原料到位后,村民们又从宜山请来织布机修理师傅,经过4天的调试,成功织出了第一条编织袋。“编织袋织好了,但是不知道怎么销售,我只好再到南通,了解市场情况。” 毛传臻说,他来到南通某厂家,凭借记忆,把袋子上印的某单位名字记下,又多方打听到这个有需求的用户,仔细地了解他们对产品的质量、规格、交货期以及需求量,取得了客户的真实需求的第一手资料。“我到现在都记得签到第一张合同时的心情,泪水都下来了,激动啊!”说到这里,毛传臻依然百感交集。

  当年8月,平阳首家村办企业——萧龙塑料编织厂诞生,开启了第一代手工编织生产作业。很快,其他塑编厂应运而生,整个村庄都开始兴办企业。这一年,萧江工业总产值121.3万元,1984年达到4873万元,而到1999年达到18.86亿元,200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0.5亿元。

  有了市场,梦想就会照进现实。改革开放40年,也是萧江塑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全的40年。1985年,随着铁轮机替代了木织机,塑编业出现了第一次质的飞跃,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升;1990年,家庭作坊发展成股份合作企业,塑编业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涌现出了一批塑编企业生产集团和有限公司;1995年,随着现代科技的应用,传统塑编业向现代塑包业转变,产业链拉长,规模扩大,产值迅速增加。2000年后,萧江镇又相继开发建设了占地350亩的一期工业园区和1000多亩的二期工业园区,塑编产业开始走上了集团化、规模化、高新化发展之路,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

  在萧江毛家处文化礼堂塑编馆的墙壁上,记录了萧江编织袋的故事。“这里记录我爷爷、父亲那一代人的创业故事,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是我们整个产业发展到今天的根脉。”胜龙机械董事长毛芳胜和记者说,他经常会带客商来这里,向客商展现当地塑编的产业特色,为进一步合作打基础,同时也希望自己能以父辈们为榜样,传承发扬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

  “父辈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从原始手拉木织机到半自动铁轮机,再到四梭、六梭全自动圆织机,萧江塑包产业机械设备就是这样在不停地改进革新中更迭的,这些是他们的血汗,也是他们的期盼。”说起渊源,毛芳胜说,爷爷过去就从事编织袋生产,这让他更有体会,制造更优良的生产设备才是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事实上,萧江的塑编产业的发展史,一直就是产品和织造工具同步创新的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塑编产业机械化,当地许多设备都要从常州、烟台等地进口。遇到设备损坏、零件更换,都要跑到厂家去,非常不方便。毛芳胜这些创业者感触最深的就是,他们不忘初心,对本地制造更优的生产设备情有独钟,并获得成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当地生产的编织袋设备,从过去每小时数百公斤的生产量,上升到如今每小时10多吨,单位产量耗电量却显著减少,更加节能环保。

  目前,萧江镇有塑包企业300余家,其中,从事塑编生产的200余家、无纺布包装的20余家、棉纱生产的6家、纸包装生产的60余家、软包装生产的50余家。经销点遍布全国2126个县(市、区),覆盖全国县级以上75.8%的行政区域。全镇塑包从业人员近3万人,在外萧江人从事相关企业有1000多家,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大产业大集群格局,成为全国最大的编织和非织造包装材料及制品生产集聚地。这一组华丽数据的背后,是萧江人不断地进步求新而求得的“经纬天下”。

  从小规模作坊式、家庭式、联户式的生产规模发展成为拥有“中国塑编城”“中国塑编之都”“中国县域产业群竞争力百强”等国字号金名片的萧江,其塑包产业的快速的提升很大一部分归功于“科学技术创新”。

  在温州国宏包装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排排整齐的六梭全自动圆织机正在飞快作业,从高耗低产到主动技术改造,企业车间生产自动化程度逐步的提升。“目前,企业能耗与原来相比下降约25%,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去年,公司实现产值2亿多元,亩均产值1000多万元。”国宏包装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提高企业“亩产”,萧江镇积极鼓励企业招才引智、科学技术创新。“在政府引导下,通过人才引进组建研发团队,我们独立研发的套、缝、切一体机,不但提高了30%以上的生产效率,更使人力成本降低了40%。”据介绍,这台由国家高新企业温州辰邦塑业有限公司研发的设备目前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成功投产。

  走进温州汇川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研发技术中心,280平方米的场地内包括了技术部、综合办公室及试制测试车间。相关负责的人介绍,该公司格外的重视对设备自动化的提升,2017年投资的立体袋自动生产线,使得公司工人成本下降了15%。仅在2017年,该公司高新技术新产品累计实现收入6954.23万元,占公司总收入的85.8%,为公司发展带来了持续的动力。

  9月29日至10月2日,2018中国塑包纺织产业峰会暨首届中国袋类包装科技博览会在萧江镇隆重举行。会上,来自国内外的塑包纺织业界精英欢聚一堂,共同研讨当前塑包纺织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预测未来塑包智能织造、数字化的经济带给中国塑包纺织产业转型提质的发展的新趋势……这些,都是果敢的萧江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打造出的一个个惊喜。

  一叶轻舟穿峡越谷过万山,涓涓溪流已然汇成浩瀚大海,萧江人民未曾辜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也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毛传臻老人说,现在日子好了,本该享享清福,但他还是不肯歇歇。老人说,回首自己走过的路,童年苦难,少年艰辛,青年压抑,壮年彷徨,中年拼搏,老年幸福。在有生之年,他还想再为社会多做点贡献,看看更美好的萧江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