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菌物品和消毒物品应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识;《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 506-2016
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或使用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
本标准规定了口腔器械消毒灭菌的管理要求、根本原则、操作流程、灭菌监测、灭菌物品放行和器械储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开展口腔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已实现消毒供应中心集中供应的,其口腔器械的处置方法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598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T19633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WS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YY0646小型蒸汽灭菌器自动控制型
用来对根管进行探查、穿透、预备或充填的器具,如根管锉、根管扩大器、根管光滑髓针等。
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口腔器械。
不接触患者口腔或间接接触患者口腔,参与口腔诊疗服务,虽有微生物污染,但在一般情况下无害,只有受到一定量的病原微生物污染时才造成危害的口腔器械。
由电加热产生蒸汽或外接蒸汽的自动控制,其灭菌室容积不超过60L的小型自动控制蒸汽灭菌器,以下简称小型灭菌器。
单端开孔负载,其长度(L)与孔直径直(D)的比率不小于1,小于或等于750(1≤L/D≤750)并且长度不大于1500mm(L≤1500mm),或者两端开孔负载其长度与孔直径的比率不小于2,小于或等于1500之间(2≤L/D≤1500)并且长度不大于3000mm(L≤3000mm),而且不属于B类空腔负载。
单端开孔负载,其长度(L)与孔直径(D)的比率不小于1,小于或等于5(1≤L/D≤5)而且孔径不小于5mm(D≥5mm);或者两端开孔负载其长度与孔直径的比率不小于2,小于或等于10(2≤L/D≤10)而且孔径不小于5mm(D≥5mm)。
3.应根据口腔诊疗服务工作量配备专职或兼职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工作人员。消毒灭菌的工作人员应参加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内容见附录A。
1.应与口腔诊疗服务的范围和工作量相匹配,布局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d)工作量少的口腔门诊可不设物品存放区,消毒灭菌后将物品直接放于器械储存车内。
4.工作流程设计应由污到洁,装饰材料应耐水、易清洁,并按照所配设备预留水、电、气等管线.应根据口腔诊疗服务的真实的情况合理配置设备、设施,并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或规定。
2.应配有污物回收器具、手工清洗池、工作台、超声清洗器及灭菌设备。3.宜配备机械清洗消毒设备、牙科手机专用自动注油养护机、医用热封机、干燥设备等。
1.清洁剂: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或规定。根据器械的材质、污染物种类,选择适用口腔器械的清洁剂。
2.消毒剂:应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剂。3.润滑剂:牙科手机宜选择专用清洁润滑油,使用宜遵循生产厂商或供应商提供的说明书。其他口腔器械可选水溶性润滑剂。
4.包装材料:一次性医用皱纹纸、纸塑袋、纸袋、纺织品、无纺布等应符合GB/T19633的要求;牙科器械盒应具有微生物屏障作用,适合各类型车针、根管器具等器械的放置。
5.2高度危险口腔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5.3中度危险口腔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或高水平消毒。
2.口腔器械应根据器械材质、功能、处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类放置。具体如下:a)结构较为复杂不易清洗的口腔器械(如牙科小器械、刮匙等)宜保湿放置,保湿液可选择生活饮用水或酶类清洁剂。
1.口腔器械清理洗涤方法包括手工清洗和机械清洗(含超声波清洗)。手工、超声清洗操作方法应符合附录C要求;机械清理洗涤方法应遵循生产厂商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
2.非电源口腔器械可选择机械清理洗涤方法。3.带电源口腔器械、精密复杂口腔器械宜选择手工清洗。
4.牙科小器械及其他结构较为复杂的器械宜首选超声清洗,清理洗涤方法见附录C的C.2。
1.宜选用干燥设备对器械、器具进行干燥处理。根据器械、器具的材质选择适宜的干燥温度:金属类干燥温度70℃〜90℃;塑料类干燥温度65℃〜75℃。
1.应采用目测或使用带光源放大镜对干燥后的口腔器械进行全方位检查。器械表面、螺旋结构处、关节处应无污渍、水渍等残留物质和锈斑。对清洗质量不合格的器械应重新处理;损坏或变形的器械应及时更换。
1.物理消毒方法应首选湿热消毒,湿热消毒参数符合WS310.2要求;清洗消毒器消毒方法见附录C的C.3。
2.低度、中度危险的口腔器械可不包装,消毒或灭菌后直接放入备用清洁容器内保存。3.牙科小器械宜选用牙科器械盒盛装。
a)包外应有灭菌化学指示物,并标有物品名称、包装者、灭菌器编号、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及失效期,如只有1个灭菌器时可不标注灭菌器编号。
c)纸塑袋包装时应密封完整,密封宽度≥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纸袋包装时应密封完整。
2.碳钢材质的器械宜选干热灭菌。3.其他灭菌方法应符合WS310.2要求。
2.化学消毒:应根据消毒剂种类定期监测化学消毒剂的浓度、消毒时间,并记录。3.消毒效果监测:消毒后直接用的物品宜至少每季度监测一次,监测方法及结果判读符合WS/T367的要求。
2.其他灭菌器灭菌方法的监测应符合WS310.3相关规定。3.每个灭菌周期运行均应形成文件记录,文件记录应保存3年,记录格式内容见附录F。
1.机械热力消毒应检查额定参数(温度、时间),所得参数符合标准要求时,消毒物品方可放行。
2.用化学消毒剂消毒物品时应检查其消毒时间、浓度,符合WS/T367的要求时,物品方可放行。
1.每一灭菌周期结束后应检查所有物理参数、化学指示物,所得数据、指示物的显示与规定灭菌参数一致时,灭菌物品方可放行。
2.灭菌周期的各种监测或参数不合格时不应放行,应查找灭菌失败原因,重新调整后再进行物理、化学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再次使用,必要时做生物监测,并应记录全过程。
每周对其进行清洁消毒。并注意以下事项:a)灭菌物品和消毒物品应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识;
A.1医疗机构应为消毒灭菌人员提供参加技术培养和训练机会,培训应有文字记录或证明。
A.3培训内容应包括《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WS/T367、职业暴露的预防等相关知识和表A.1所列培训内容和本标准内容。
口腔器械危险程度分类与消毒、灭菌、储存见表B.1。牙科手机灭菌后应清洁保存。
C.1.1操作程序1.冲洗:将器械、器具和物品置于流动水下冲洗,初步去除污染物。
2.冲洗后,应用酶清洁剂或其他清洁剂浸泡后刷洗、擦洗。3.漂洗:刷洗、擦洗后,再用流动水清洗。
2.去除干固的污渍宜先用酶清洁剂浸泡,浸泡时间和酶清洁剂使用液浓度参考生产厂商使用说明书,浸泡后再行刷洗或擦洗。3.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产生气溶胶。
2.洗涤:清洗器内注入清洗用水,并添加清洁剂。水温应≤45℃。应将器械放入篮筐中,浸没于水面下,管腔内注满水。3.终末漂洗:使用流动水进行漂洗。
2.应根据器械的不一样的材质选择相匹配的超声频率和时间。3.牙科小器械使用超声清洗时宜配备专用网篮。
C.3.1适用于耐湿热物品的清洗和消毒,如玻璃调拌板、金属调拌刀、橡皮碗等。
C.3.2根据器械的形状和特性选择适宜的清洗盛装架,精细和锐利器械应固定放置。C.3.3清洗消毒器用水应符合清理洗涤设施说明书要求,预洗阶段水温不应高于45C。
D.1.2特殊用途牙科手机,应遵循生产厂商或供应商提供的使用说明进行清理洗涤与保养。
1.牙科手机使用后在带车针情况下使用牙科综合治疗台水、气系统冲洗牙科手机内部水路、气路30s,如图D.1。2.将牙科手机从快接口或连线上卸下,取下车针,去除表面污染物,如图D.2。
3.使用压力罐装清洁润滑油清洁牙科手机进气孔管路,或使用压力水枪冲洗进气孔内部管路,然后使用压力进行干燥。
a)使用压力罐装清洁润滑油过程中使用透明塑料袋或纸巾包住机头部,避免油雾播散,如图D.4;
b)部件可拆的种植牙专用手机应拆开清洗;不可拆的种植牙专用手机可选用压力水枪进行内部管路清洗;
c)使用压力水枪清洗牙科手机后应尽快使用压力进行内部气路的干燥,避免轴承损坏;
d)压力水枪和压力的压力宜在200kPa〜250kPa,不宜超过牙科手机使用说明书标注压力;
f)使用罐装清洁润滑油清洁内部的过程中,如有污物从机头部位流出,应重复D.2.1.3操作直到无污油流出为止。
2.牙科手机放入机械清理洗涤设施内,固定牙科手机,选择正确的清洗程序。3.机械清理洗涤设施内应配有牙科手机专用接口,其清洗水流、气流符合牙科手机的内部结构。
1.用压力罐装润滑油连接相匹配的注油适配器或接头对牙科手机注入润滑油,如图D.5。
2.牙科手机夹持器械的部位(卡盘或三瓣簧)应每日注油,如图D.6。3.内油路式牙科手机宜采用油脂笔对卡盘或三瓣簧和轴承进行润滑,图D.7。
4.低速牙科弯机和牙科直机注油可参考以上注油方式(若适用),特殊注油方式应参考厂家或供应商使用说明书执行。
1.将牙科手机连接相匹配的注油适配器或接头后插入自动注油养护机内进行注油。
1.根据待灭菌物品的危险程度、负载范围选择灭菌周期。小型灭菌器周期见表E.1。
2.打开电源,开机预热,选择相应灭菌周期。3.灭菌器用水应符合YY0646要求。
2.灭菌器应配有灭菌架或托盘,托盘应有足够的孔隙使蒸汽穿透。3.使用灭菌架摆放包装类灭菌物品,物品间应留有一定的间隙。
5.配套使用器械应分开灭菌,如牙科手机与车针、电动牙洁治器手柄与工作尖等。
2.灭菌器操作人员应对灭菌器进行日常维护,包括检查灭菌门密封圈、排放滤网、灭菌舱内外表面的清洁、更换记录器打印纸等。3.灭菌器调试或更换消耗性的部件,如记录装置、过滤器、蒸汽阀、排水管、密封圈等应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维护。
2.工艺变量及变化曲线应由灭菌器自动监控,并打印。3.工艺变量结果应符合附录E中表E.2灭菌参数要求。
2.化学监测应将包内化学指示物放置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或盒内,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灭菌的实心器械可将包内化学指示物放于器械旁进行监测。空腔器械可选择化学PCD进行监测。3.应通过观察化学指示物颜色变化,判定是否暴露于灭菌工艺变量或达到灭菌要求。
1.生物监测包应选择灭菌器常用的、有代表性的灭菌包制作,或使用生物PCD,置于灭菌器最难灭菌的部位,且灭菌器应处于满载状态。
2.使用中的灭菌器应每月进行生物监测。3.生物监测方法和结果判断应符合WS310.3标准要求。
1.小型灭菌器每使用满12个月或维修后应一起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合格后灭菌器方可正常使用。
2.小型灭菌器新安装或更换主要部件时应进行灭菌性能确认,验证方法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