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内部相亲屡见不鲜,但在见面之前,首先会在系统里查一下对方的绩效得分……
绩效管理(或者叫价值评价),说到绩效,很多人可能想把一首《尴尬》送给自己。
在很多公司饱受诟病:往往内耗严重,争论不休,有失公平,或者干脆推行不下去,给各级主管和HR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华为人力资源部门每年都要主导实施各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或参与整个体系的绩效管理工作,实施都非常顺利,很平稳,员工也没什么抱怨。这基于华为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考核的对象,常见的是纵向的部门,往往忽略了横向的流程,但企业里真正创造价值的是流程,不是部门。
每个流程都对准了特定的目标,比如销售流程对订单目标负责,交付流程对回款目标负责,订单和回款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带来价值创造的关键。一个个部门的能力集合起来才能创造价值。
部门的目标是从流程里解码出来的,凡是在流程里不创造价值的都是多余的。流程里的角色对应着部门里的岗位,岗位业绩的考核也要放到流程中来看。
华为把绩效管理的对象分为流程、部门、角色和岗位。华为把流程和部门的绩效管理,统称为组织绩效管理。流程也是一个组织、一个跨部门的团队。个人绩效管理针对流程里的角色以及部门里的岗位。
KPI中的“K”是“关键”的意思,KPI一般有三个左右,最多别超过五个。不少企业的KPI太多了,目标越多,越分散,资本越弱,这是基本常识。管理要提高效率,需要向关键路径要时间,向非关键路径要资源。企业里要用市场机制,将KPI落到本质的地方,KPI越少越好。
KPI中的“P”是“业绩”的意思。关于业绩,有很多容易误解的地方,比如订单不是业绩,12月签了一个亿的订单,属于框架合同,收入是发生在明年或后年的事情。签订单的时候业绩还没产生,所以不能签了框架合同就兑现奖金,否则就是价值创造在后,分配价值在前了,长此以往企业会被掏空。
华为公司层面的KPI有出售的收益、市场占有率、利润、回款、工资性薪酬包占比;产品线的KPI有出售的收益、新产品市场导入、销售毛利率/制造毛利、人均效益、工资性薪酬包占比;地区部的KPI有出售的收益、市场占有率/价值客户增长、利润、回款、工资性薪酬包占比;生产部的KPI有合同及时齐套到货率(CRD)、制造毛利率、万元发货制造成本率和损耗率;人力资源部的KPI有关键岗位到位率、工资性薪酬包占比和人均服务占比。这就是华为公司在不同层面和部门的KPI设置与划分。
组织绩效考核的导向是牵引战略协同和实现年度经营目标,对象是直接承担战略责任的组织和流程的负责人,周期是年度考核,工具是平衡计分卡,要求是可进行第三方评估,应用是可进行奖金包生成和管理者调整。
衡量绩效的方式是看能否创造价值,以及这些价值能否分下去。创造的价值若无法下分,说明绩效考核指标没有实现“压力传递”的功能。
组织绩效考核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生成奖金包,二是考核和调整管理者。不能考核后没有一点动作,该调整的要调整,否则考核就失去了作用。华为的三级目标管理包括底线目标、达标目标和挑战目标。
底线是不能碰的,达标是指正常完成,挑战是指完成120%以上,华为鼓励有能力的部门跳一跳,完成率更高。完成挑战目标会得到比完成底线目标和达标目标多得多的奖金。
增加挑战目标,是为了确认和保证公司战略的实现。因为肯定有人完不成目标,所以要超额完成目标的人来填补。
要避免“一刀切”式的考核,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考核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阶段(新产品导入期)考核收入、销售毛利以及进入采购名单。比如,在开拓土耳其这个空白市场时,开始时就只考核了是否进入采购名单。奖金来源可以是公司的战略补贴,如果未来做好了,有关人员会拿到更多的奖金。
第二个阶段(成长期)的考核再加上利润和现金流。到了最后一个阶段(成熟期),产品的认同度已经比较高了,就要考核人均收入、人均毛利、人均利润等,把人逼出来做其他的新产品或做技术销售,100人做的工作,减少到50人来做,减人增效。
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要求,前提是我们的考核要匹配业务发展的阶段,绝对不能一刀切。
华为真正成功的地方,就是把组织绩效管理得很好。组织考核相当于捡西瓜,个人考核相当于捡芝麻,要分清主次,绝对不可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个人绩效考核的导向是牵引岗位/角色履行责任,对象是承担具体岗位/角色的管理者和员工(目标责任制员工),周期是年度考评、半年审视,工具是“个人业务承诺”(personal business commitment,PBC),要求是上级或相关周边上级主管收集考评依据,应用是奖金激励和岗位调整。
个人绩效考核是考评,有考的部分也有评的部分。考评工具PBC中有结果性的承诺,也有关键举措的承诺,多在部门内部应用。某人应拿多少钱,是该升职还是该降职,由个人绩效决定。
举例来说,一个团队到田野种苹果树,组织绩效是收入和利润,个人绩效指标可能是虫害消除率,所以不能有虫害;考核指标可以是一吨苹果有多少虫害为合格线。
同时,还要有另一个考核指标——农药残留物不能超标,要是超标,苹果卖不出去,虫害再少也不行,这些是关键的结果指标。
个人绩效的管理工具PBC有很多要求,但考核的目标一定要简单。原来做得好的,或者已经例行化的,就不用考核了。需要考核的内容一定是对组织很重要的,而且是员工要提升的。所以,华为从PBC里挑出一些公司很关注的点进行考核。
华为所说考评,有一部分是考,还有一部分是评,没有纳入考核的部分就进行评,一定是被考评人职责范围内的东西。
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中场球员可以到前面去进球,也可以到后面回防,不搞画地为牢,前提是做好中场的本职工作。
有些西方人说,华为内部的职责划分不清楚,经常搞不清边界。华为的回答是,表面上看确实职责有点不清楚,因为华为不会让“球”丢了,所以不怕“抢球”,就怕球来了没人管,出现三不管地带,那样的话管理就会出现明显漏洞。
考核是为了结果的实现,不是为了员工的方便,因此责任边界看似划得没那么清楚。本质上来说,组织和组织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责任是划不清楚的。
管理者还要关注组织建设,这也是管理者的责任,也属于结果管理,包括自身能力提升和组织能力提升。
有个案例,是为药品销售连锁企业设计KPI,涉及岗位有营业员、门店经理、区域经理,区域经理管着几十家药店,原来都考核营利指标—毛利,这就是俄罗斯套娃似的KPI设置方法,从上往下把毛利一层一层分解下去,管理者只要“逼债”就行了。
但是这个指标是无效的,因为营业员不能对毛利负责,只能对成交量和销售额负责,否则营业员只向客户推销高毛利的药品,这是价值观出问题了。到门店买药的人70%~80%都是老年人,属于价格敏感型客户,进来就向他们推荐高价药,客户就会全跑了,销售额目标也就无法达成。
向低端客户卖低价药,向高端客户卖高价药,大量成交,营业员的销售额就上去了。门店经理要考核毛利,如果考核营业额,他只要在员工后面“抽鞭子”就行了,这是雁过拔毛,他们便成了企业中不创造价值的岗位。
门店经理要考核毛利(出货价格减去进货价格就是毛利)、库存管理、产品结构管理、识别高端客户这样的指标。区域经理应该考核新开门店和落后门店盘活,他们要把优秀门店的经验复制到落后门店,帮扶其改善经营业绩,一手抓开拓,一手抓改善。
要找到每个岗位的独献,根据独献考核员工。如果搞俄罗斯套娃似的考核,真正创造价值的就只有营业员了,其他人都变成了“寄生虫”和“躺赢阶层”,企业怎会是搞得好。
第一个问题,做绩效管理时没有业务的输入。很多公司没有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没有想清楚明年的目标怎么定,策略是什么,仗怎么打,这时候做绩效管理,风险很大。绩效管理应该围绕公司战略和客户的真实需求来做。
第二个问题,考核过程性指标,而不是结果性指标。因为过程性指标是不为结果负责的,往往虽然过程性指标都完成了,但结果没有达到。
第三个问题,职能部门的考核没有直接导向公司的商业成功,战略上的经营压力没有传递下去。比如,考评培训覆盖率、财务报表填写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其实这些是基础的本职工作。
第五个问题,绩效方案的设计没有结合业务部门的发展计划。不同市场的格局是不一样的,有些是成熟的,有些是半成熟的,如果考核标准是一样的,那么这种考核根本没用。所以,华为内部常说:一区域、一策略、一考核、一计划。
第六个问题,部门的绩效目标与公司的绩效目标相互打架,而且只有绩效目标,没有实现路径。
第七个问题,部门没有奖金生成的机制。在有些公司,员工到年底才知道奖金规则。
第八个问题,绩效考核方案不能识别出奋斗者并给予其足够的激励,奖金分配方案强调公平而不是效率,不能让火车头加满油。
现在,慢慢的变多的企业利用2号人事部这类绩效管理工具,定好目标、分解达成目标、客观完成考核、根据结果作出相应反馈,做好绩效管理其实就这么简单。
个性化员工考核指标员工制定考核指标,主管确认审核,各职级岗位的考核都能用
线下考核结果,线上签字确认导入考核结果,并由员工线上确认结果,签字有据可查
员工绩效档案数字化员工考核结果在线存档,随时查询和分析,高效助力人员晋升决策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